上海在城市更新过程中,如何既使居民生活改善,又传承历史文脉?
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百年张园、今潮8弄、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……近年来,上海在城市更新过程中,既实现了居民生活改善,又传承了历史文脉。统筹推进旧区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,并不容易。在中心城区,里弄房屋和优秀历史建筑分布广、体量大,群众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诉求比较高,同时又面临房屋保留保护难度高的问题。
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是上海12个市级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,面积约129公顷,被誉为海派民居建筑“露天博物馆”。保护区内包含众多名人故居、文化地标以及普通民居,涉及居民达1.5万人。百年来,街巷民居与历史建筑共同构成城市文脉与肌理,呈现出独特的整体风貌。
在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66号,3年前修缮一新的“66梧桐院·邻里汇”受到广泛关注。这里的主楼是一幢设计建造于1932年的花园住宅,修缮前年久失修、功能衰败。为了重现主楼风貌,修缮团队通过清洗和修复,尽可能地恢复这幢建筑最明显的形象特征——山墙上的半露木构架、木构架间清水红墙面及陡峭的红色机制瓦屋顶。此外,为了实现“邻里汇”的整体修缮,提升区域内建筑的活化利用率,设计团队还精心规划了庭院空间。
如今走进邻里汇,能见到建筑的一层设有可在此交流、会客或举办小型沙龙的会客厅,能够开展亲子活动,以及为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、心理咨询等服务;居民们也可以在此小坐聊天、阅读、看电影;从主楼右侧的小路走进去,还能看到一间“便民理发屋”;临街的社区食堂更是风靡网络,明亮的落地窗镶嵌在红墙之中,居民们惬意地坐在玻璃窗前,一边品尝价格实惠的美味,一边欣赏老洋房与梧桐树组成的美妙街景。
经过整体修缮,位于历史建筑中的“邻里汇”在功能布局上突出公共性特点,在内容植入上考虑更广的覆盖面,房屋的整体布局、空间设计、内容供给做到了“党建引领,功能优化,集聚社区品质服务”,这处可走进、可阅读、可享用的历史建筑在历经百年时光后,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。
常敬泉 律师 上海市德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上海市律师协会不动产征收(动迁)业务研究委员会委员 扫描二维码 添加微信 北京东路668号科技京城西楼27B 联系电话:13816437460 往期精选